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阅读内容
背景:

吴晶妹:金融危机中对信用与信用管理的八点新认识

[日期:2010-10-10] 来源:$newsfrom$; 作者:$author$ [字体: ]
 

金融危机中对信用与信用管理的八点新认识

Eight-point New Understanding of Credit and Credit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Crisis

吴晶妹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传导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彰显了传统信用理论与信用管理实践的不足。本文从信用的内涵、实质及三维构成等基础理论入手,明确信用的功能与地位,对信用危机、信用资本提出全新观点,进而确立了对信用资本进行社会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信用管理;社会信用体系;虚拟资本;信用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到底什么是信用却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清楚了。毫无疑问,信用、信用管理是必须重新认识、认真讨论的社会问题。

一、信用的内涵:信用是资本

对信用的理解,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在不同领域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说信用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有人说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也有人说信用是有条件让渡货币或商品以获得未来偿还和利息的一种交易活动。

本文认为,信用就是获得信任的资本。这种资本由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构成。获得信任的标志或结果就是获得社会交往、达成信用交易。信用是资本,是一种财富,可交易、可度量、可管理,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时间价值。

这种资本以诚实守信的素质为基础,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表现为承诺践约的能力。这种资本的持有者是各种各类的经济与社会主体,政府、企业、自然人都是信用这种资本的拥有者,只是每个主体拥有这种资本的多少不同。在现代信用经济中,社会与市场既按传统的真实资本配置资源,又按信用这种资本配置资源,以达到资源配置公平、有效的最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二、信用的构成:三维度

信用是资本,这种资本的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诚信资本、合规资本、践约资本。

一维信用是获得一般信任的基础资本,表现为信用主体的基本诚信素质,涉及信用主体的道德文化理念、精神素养、行为准则等内容,体现的是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发展,一维信用这种潜规则逐渐外化为全社会对交往环境的共同要求。一维信用形成社会环境,体现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当一维信用这种潜规则逐渐固化,成为某一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准则,就形成社会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社会的现象,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态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现,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二维信用是获得管理者信任的社会资本,表现为信用主体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行政管理规定、行业规则、民间惯例的水平与能力,涉及信用主体的一般社会活动。与一维信用不同,二维信用是具体明确的行政监管规定、行业行规要求、社会管理制度规定等,是一种硬性约束,是明确的社会规则,是把一维信用中已形成的、被民间公认的潜规则上升成明规则,落实成社会管理规定。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这些硬性的约束规则和社会规范即成为信用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原则,通过国家意志上升为法律法规。二维信用水平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信用成熟度的象征,这种成熟包括信用文化的成熟与信用管理制度及法律的成熟。

三维信用是获得交易对手信任的经济资本,表现为信用主体在信用交易活动中遵守交易规则的能力,主要是个成交能力与履约能力,涉及信用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经济交易秩序与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交易环境,经济主体都渴望、也应该在平等的前提下,公平交易。任何违背诚信践约原则的人、事、机构,都会被记录,被披露。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拒绝与这个不平等、不守信的人或机构发生交易。这就要求社会建立有效的信用制度。三维信用水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管理水平与成熟度的标志。

每一个信用主体不一定同时、同水平具备这三种资本,例如,有的人诚信资本特别高;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诚信意识,信用资本缺失或为“零”;有的人尽管诚信素质差,但为了某种目的,也能表现得具备践约资本,可以遵守交易规定,履行合同,践约承诺;有的人在经济交易上对交易对手违约,践约资本缺失,但在社会活动中,能遵守社会各种各类的管理规定,具有合规资本等等。诚信、合规、践约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又互有转化,具备三个维度的所有资本,就拥有信用总资本,就拥有信用资本这种资源和财富。

三、信用的实质:信用是虚拟资本

信用是一种资本。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是人们拥有的各种各样财富的总和。信用是新被确认的财富,是资本的新生构成。信用作为资本存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从自然资源为主导向知识智慧为主导转变的标志。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不再仅仅由实物财富构成,比如土地、房屋、劳动力;还由各种各样的非实物财富构成,比如知识、信用等。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衡量经济主体资本构成与资本总量的时候,就会去考察和度量他们的实物资本、知识资本、信用资本等。信用资本也能给人们带来利益,实现人们的预期目标。信用资本带给人们的利益更强大,更多样化,既包括经济利益,比如资金等,也包括社会利益,比如信誉等。

信用是现代虚拟资本,是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由社会各方面根据信用主体的诚信度、合规度、践约度而赋予给信用主体的。

信用作为一种虚拟资本,是以信用主体的实体资本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信用主体若没有自身实体资本的支持,要想获得他人信任,拥有信用虚拟资本,很难。从这个角度说,信用主体所拥有的实体资本的大小,可能直接决定或影响其信用虚拟资本的多少;另一方面,信用虚拟资本的价值最终将通过实体资本的增长而体现出来,即信用是虚拟资本,它自身不能创造实际价值,信用主体只有把自身的信用虚拟资本附加在实体资本中、体现在社会活动中、植入实际的经济交易里,才能实现信用虚拟资本的价值。也就是说,信用主体所拥有的实体资本及其有效运用是信用虚拟资本价值存在并实现的前提。

信用虚拟资本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独自运行。这种独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信用虚拟资本有自己独立的范畴,主要是信用主体的诚信资本与合规资本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是信用主体的诚信道德、文化理念、精神及在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管理的行为。从微观上说,这是信用主体的信用资本水平,从宏观上说,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用资本的社会发达程度,具体体现的社会综合信用文化与环境。这些是超越了实体资本的。

另一方面,表现在信用虚拟资本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规律。诚信资本、合规资本、践约资本的运行规律主要涉及人类文明与进步、社会制度与管理水平、信用交易规模与规则,这些均与信用主体的心里、行为、水平有关,任何实体资本的运行规律,如价值运动与价格波动理论,都不能描述微观信用主体的特征与宏观信用环境与秩序的影响因素。信用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四、信用的功能与作用:资源配置

信用是获得信任的资本。获得信任,使用信任,实现生产或生活便利,有了信用就有了实现这种便利的资本。信用资本的功能与作用就是使资本的所有者,即信用主体,获得各种便利的资格与手段。

首先,信用是一种资格,是在社会交往与经济交易中的一种水平象征。拥有信用资本,才能获得社会认可,才能与社会进行正常的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达成一些信用交易。拥有信用资本越多,表明信用主体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越高。正因为信用资本具有资格功能,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社会就会对信用资本进行评价,实际上就是在确定这种资格的大小和高低,目的就是要以信用资本的高低来作为门槛,确定某种资质。比如,银行信贷授信要评价申请人信用,要确定他的信用价值,以决定是否授信和授信多少,这实质上就是首先决定他是否有被授信的资格,然后再根据他信用资本水平的高低决定授信额度的多少。再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对被监管人按信用状况进行分类,实施分类监管,信用良好的信用主体可以享受免检、绿色通关等多种便利,体现了信用主体具有这种资格,表明他与众不同的信用水平。

其次,信用是一种手段,提供无实物资本参与经济交易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人们拥有土地、设备、厂房、资金等,才能开展生产,达成交易,获得经济利润。具有实物资本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参与经济交易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必备前提条件,否则就将“出局”。然而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人们凭借自身积累的信用资本,也可以完成融资、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

五、信用的地位与意义:以人为本,公平分配 

众所周知,社会财富与资源是以资本配置方式进行的,然而以资本配置资源容易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富人更容易获得资源,穷人缺乏话语权与参与权,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贫困阶层会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将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富人手里。

信用是资源配置的新方式。信用很好地解决了这种方式带来的弊端。信用经济是以人为本配置社会财富与资源,富人和穷人只要有信用,就有平等地参与竞争的权利与享受社会资源、平等发展的机会,在一切不变的条件下,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福利,特别是可以提高平民参与社会财富与资源配置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弱化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综合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信用资本作为一种手段使人们能够参与社会资源配置,这实际上体现一种社会公平。信用可以与土地、资金、房屋、劳动力一样,作为人们的财富象征,在市场上获取参与交易的机会。人们可以凭借信用资本实现自己的目标,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最优势的财富,获取自己最需要的社会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以出身论英雄”,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局面将被打破。穷人照样可以通过不断积累自身的信用财富,获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必需的资源,实现心中的梦想。整个社会也向着更加和谐、公平、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信用是虚拟资本,社会发展赋予了人们拥有这种社会人文资本的机会,用一套新的制度和办法让每一个人都能积累和提升自己的这种资本,并以此公开、公平地参加社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分配。以前,社会资源的配置,主要针对的领域是自然资源,主要运用的方式是以实体资本的多少进行分配,当然,实体资本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土地、厂房、机器到劳动力。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领域不仅要包括自然资源,还要涉及社会人文资源,主要运用的方式与配置的依据不仅要有实体资本,还要有信用资本。

在现代经济中,有信用的人或企业,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而缺乏诚信道德,或违反社会信用规则的企业,就算该企业很著名、实体资本很强,具体的信用交易都不违约,但只要发生了诚信道德缺失的事件,社会就不会容许该企业在存在了,市场也淘汰该企业,该企业再没有资格参加资源配置了。美国的安达信、中国的冠生园等不胜枚举。

在现代信用经济中,信用资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新依据,信用资本比实体资本来得更直接,有时就能发挥一票否决的作用。没有信用,就没有一切。可见,信用资本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好的选择:解决了没有统一、社会公认的手段配置社会人文资源的问题,丰富和扩大了社会资源配置领域与手段;补充和调节了仅以实体资本配置资源的不足与漏洞。从实质上看,这是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毫无疑问,信用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对信用危机的新认识:信用资产高估、资源配置失控

本文认为,现代信用危机的一般原因是信用虚拟资本的生产过剩。从微观上说,主要是授信人高估信用主体的诚信资本、社会活动合规资本、经济交易践约资本;从宏观上说,主要是整个社会乐观、高估公众的诚信与合规水平及践约能力,使信用资本总水平在过度虚拟中形成泡沫,信用交易总规模过度膨胀。最终将从某种信用最被高估的交易产品上开始,泡沫破灭,所有信用交易产品价格暴跌,所有授信活动剧烈收缩,债权债务关系恶化,社会活动违规、经济交易违约的现象普遍,社会诚信缺失。

现代信用危机的过程就是信用资本泡沫破灭,信用价值回归的过程。现代信用危机过后,被危机洗礼的整个社会将会重新认识信用,并面临着诚信道德重建、合规管理制度改革,授信践约管理方法与手段改进等新问题。

实际上,现代信用危机正体现了虚拟资本的消极影响。高估的信用虚拟资本独立于、远远大于实体资本,这会使国民经济、社会环境与秩序发生动荡和混乱。信用危机,说到底,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是由人们普遍的、某种集体行为导致,这种集体行为的性质就是无视诚信道德、违背社会基本规则,违反社会管理规定,不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不履行交易约定与承诺。

信用危机发生的根源就是,社会不能正确评价信用资本,或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信用资本的社会评价体系。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又是社会还没有正确认识信用,没有把信用作为独立的、全新的、综合的社会问题来对待。理论已告诉我们,信用是有价的;实践已告诉我们,信用价值的判断是很难的,是全球的、前无古人的新问题。我们都要从研究信用资本的运动规律开始、到社会活动的信用规则、到信用监管规定、到授信风险管理办法、到法律约定、到信用记录,到信用评级……。21世纪,面对这场危机,我们该努力思考:如何在全世界建立信用资本联合监管体系问题了!

七、信用资本的特性:风险性与系统性

信用资本是高风险资本,这主要源于信用的实质,即信用是一种资本,更是一种虚拟资本。人们在社会交往、信用交易中建立起了信用,并发挥信用资本的作用,实现其信用资本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交往的双方要不断认识对方是否有信用资本?信用资本价值有多大?应该与他交往到什么程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会与事实有差别。比如,有时因信息不对称、信用主体掩盖不利的信用信息,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风险就出现了,损失的可能就出现了。有时因我们对信用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分析技术和信息管理水平还不够,我们不能准确的量化或科学的判断对方的诚信度及信用价值,风险性就会显现。这种风险通过信用活动的时间间隔表现出来。一般而言,社会信用活动通常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属于经济活动的信用行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下的信用行为必然包括两个重要的环节,既承诺与兑现。承诺在先,履约兑现在后。这实际上属于契约行为,是一种制度安排。只有经过全部的交易活动完成以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能知道是否兑现以及兑现的程度,才能了解信用活动的具体结果。正是因为信用具有这个时间间隔性,才使得信用活动天然具有风险性。正是基于此,信用管理行业蓬勃发展,信用管理、征信与信用记录、资信评估、信用风险测量、信用风险防范等等新型信用管理活动应运而生。

一类属于非经济活动的信用行为。这类信用行为以文化、道德、传统、惯例等作为基本前提,诚实守信是核心内容,不用具体约定,可以没有任何契约,但是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怎样才算是有信用。这类的信用行为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和界限,它时时刻刻地约束一切机构与自然人,它需要时间的检验,并且时间间隔可长可短。这种约束与随时可能发生的检验,是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基本保障。

从本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不尽人意。有人一直认为,信用说到底,就是信用交易,就和交易双方有关,以为银行等授信人自己管好即可,他们自己会考虑成本与收益而进行信用管理,与社会、政府无关。但实践告诉我们,银行等授信人的信用管理很有局限性,经常期望利润而轻视风险,特别是当风险成为系统性、群体性、市场化的时候,金融机构们完全无能为力。

这次危机的实质就是信用危机,信用危机的实质就是信用资本被高估—信用资本膨胀—信用资本价值回归。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大、深化、蔓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没有哪个机构能幸免。这是全局性的、由忽视诚信,高估信用资本这一共同因素引发的。这种高估的信用资本风险不能通过任何形式再分散和转嫁了全社会都在高估,而且已攀缘到一定程度了,风险已经积累到不可分散这种虚拟资本的泡沫只能靠破灭了结不合理的一切。

八、信用资本需要社会管理:社会信用体系与政府信用监管

每个信用主体生产创造自己信用资源和财富的过程就是信用活动过程,在生产创造的过程中,表现的三维不同,有时脱离、有时合在一起,有时双向,有时单向,有时很完美的结合,有时是分割的,也正是由于这个活动过程是不规则的,是变化和起伏很大的,有时对自己有利会损害社会,所以如果加入管理的约束和契约的约束,就会使创造的过程很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又令自我完美,达到自我实现。与自然资本、实物资本一样,信用资本发挥作用、发挥其资本功能,不仅仅是信用主体自身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合理的、平衡的、统筹配置。

信用资本是由每一个信用主体创造的。每一个信用主体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希望并且用各种手段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信用资本,以换取更多的与社会交往的资格、信用交易的机会。因此,站在微观层面,从信用主体的角度看,每一个信用主体都会尽力使自己的信用资本最大化;站在宏观层面,从社会角度来看,所有信用主体生产制造的信用资本,不一定是最合理化、最高质量化的,甚至可能是劣质的、是泛滥的,这种情况就是全社会信用资本过度,信用交易过度,信用危机。

信用主体需要自己的信用资本最大化,与社会能够接受的信用资本有限量之间形成矛盾。由信用主体驱动的信用资本规模无限扩张,而社会可承受的信用资本规模并非无限扩张的,有一个合理的平衡区间。超越了这个平衡的区间,社会上信用资本泛滥无度,存在信用危机的隐患。所以,我们需要社会管理来平衡这种矛盾关系,控制信用资本规模的扩张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之内,维持信用资本自身的平衡状态。

本次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信用主体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信用资本总规模超越了社会承受底线;信用衍生工具实现了无限交易,但是打破了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本应具有的平衡,信用资本本身以及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的矛盾激化,所以整个社会的信用资本基础轰然倒塌,引发危机。

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有一定的平衡关系,就像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一样。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一样,同是社会资本和财富的一部分。人们运用信用资本获取自然资本,配置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本的运用更加充分,更有效率。但是在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也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信用资本无限度的扩大规模,远远超过支配自然资本所需要的上限,那么也会带来信用资本的贬值,不仅不能提高自然资本的配置效率,反而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资源配置失衡和信用危机。

另外,实践证明,信用主体为了使自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忽视诚信道德、甚至制造各种假的资质证明伪装诚信的时候,信用主体表面上骗取了诚信和信任,获得了社会的正面评价,这种评价其实也是虚假的和不科学的。信用这种资本的价值的确是由社会评价的,但评价结果与信用主体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客观反映信用主体的信用资本价值,而且还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和误导。

所以,我们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综合管理来解决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的矛盾,维持信用资本与自然资本的平衡,需要政府信用监管来监督、管理、甚至实施信用资本的价值评价、信用信息的归集和更新、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信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以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公平、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现代信用学》吴晶妹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现代信用学》(全新修订)吴晶妹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打印
相关内容
暂时没有记录
内容查询


编辑推荐
    暂时没有记录